close

柯達公司的前身是由發明家喬治·伊士曼和商人亨利·斯壯在1881年建立的“伊斯曼乾版公司。該公司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羅徹斯特。

   作為膠片和第一部給非專業人士使用的相機的研發者,例如布朗尼和Instamatic,該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膠片供應商之一,包括業餘和專業市場。它也進入了其他影像相關領域(例如醫療影像),並繼續致力於在不斷增長的數位攝影和數位成像行業獲得更堅實的立足點。

  伊士曼公司,由於生產的第一部傻瓜型膠卷相機名為“柯達(Kodak)”,遂改名。喬治·伊士曼在被人問及此事時回答說:“從語言學上說,"Kodak"這個詞就像嬰兒說的第一個‘goo’一樣毫無意義—簡潔、突兀、甚至有點粗魯,字面上兩端都由堅定不妥協的輔音字母截斷,聽起來就像你面前的相機快門聲一樣乾脆。這就是最好的名字!”



產品:"人人都會用"

 1877年,照相機已被髮明出來,但當時的照相設備極為龐雜,包括一個黑色的大帳篷,一個水箱,一個裝著厚厚的玻璃感光板的容器……帶它出去旅行就像帶著一座實驗室,必須單雇一匹馬馱著才行。這還算簡單,複雜的是操作,沒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術,誰也無法駕馭這個龐然大物。

   柯達創始人喬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觸到照相機時,就忍不住想:照相機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攝影藝術能否弄得像"用鉛筆寫字那麼簡單"?這些偉大的疑問加上伊斯曼堅持不懈的追求終於給感光業帶來了一場劃時代的革命。1886年,小型、輕便,"人人都會用"的照相機誕生了,伊斯曼為它起了一個字母不多,但讀著響亮的名字:"柯達"1888年,柯達打出了第一個廣告,畫面上一隻手舉著一架柯達相機,旁邊是伊斯曼寫的自信而自豪的承諾:"你壓下按紐,其餘由我負責。"柯達上市,一舉獲得成功。

   從此,"人人都會用"這一思想貫徹了整個柯達的經營歷程,如何方便消費者使用相機一直是柯達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標。1964年,柯達經過10年的研究,推出了一種"立即自動"相機,這種相機機型更加簡單輕便,易於攜帶。這種"老少皆宜"的照相機上市之初就銷掉了750萬架,一舉創下了相機銷量的世界最高記錄。同年,正值"立即自動"旺銷之際,柯達瞭解到電子閃光燈設備不夠完善,每照一張相片就得換一個燈泡,於是又於1965年推出使用方便的方型四閃鎂光燈裝置。1970年,柯達為彌補方型四閃鎂光燈離不開電池的缺陷,進一步推出了"新奇X系列閃光燈"1973年,超小型匣式柯達相機誕生,這種相機方便到可以放在口袋或手提袋裡,而且照出的相片畫面清晰。這種相機上市後僅3個月在美國一地就銷售了100多萬架,全世界銷量達1000萬架;在臺灣,柯達相機的家庭普及率猛增到40%。人們親眼地稱它為"傻瓜相機" 

定價:"犧牲打"策略

 1964年,柯達推出"立即自動"相機之後,定價相當低,最低者13美元,8種機型中,有一半在50美元以下。更出人意料的是:在柯達相機備受歡迎,銷售直線上升之際,柯達公司宣佈:"柯達相機,人人可以仿造。"柯達將10年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這種大將風度令人大惑不解。然而不久人們就明白了,而且為柯達的精明所折服。原來,柯達早就考慮到了隨著照相機銷量的增加,膠卷沖印服務肯定會有大量的需求。於是在大家爭相生產"立即自動"相機之時,柯達已將生產能力重點放在了膠卷的生產和沖印上。果然,柯達的膠卷銷量猛增,同時幾乎壟斷了整個沖印市場。"迷你型"相機上市後,柯達又以同樣的方法,降低價格,使"人人都買得起",結果柯達的膠卷、照相機及相關器材的銷量扶搖直上,儘管愛克發拼力使出密集式供應的老方法,富士、櫻花不借血本降價,但總敵不過柯達膠卷的銷售量。

 

品牌:名字值乾金

  柯達建立品牌忠誠的努力之一是經常舉辦或贊助一些攝影大賽或文體活動。1897年,柯達舉辦了一次業餘攝影大賽,參加者達25000人之眾。1904年,柯達又發起了一次旅游柯達攝影展,展出了41幅攝影作品。192O年,柯達在美國許多公路兩旁的風景點豎起了寫有"前面有風景"的路標提醒開車的人註意安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之前,柯達一直壟斷著世界體育大賽的膠卷專售權。

   柯達建立品牌忠誠的另一著眼點在於建立清晰而有力的品牌識別。柯達的品牌識別可以總結為兩個詞:簡單、家庭

   消費者對柯達的忠誠還來自柯達面臨逆境時仍把消費者利益放在首位。如:1964年柯達推出的"立即自動"相機在進入市場僅一年之後就占領了自動相機市場的13的份額,但是拍立得公司卻搶先一步取得了專利權並警告柯達公司退出市場。這對柯達來說,打擊無疑是沉重的,但是柯達在深受損失的同時不忘消費者利益。它宣佈:邀請消費者返還立即自動相機,每返還一架可以換取一架柯達光碟相機和膠卷,或者價值50美元的一件其它柯達產品,或者一隻柯達股票。柯達用這種方法,在推銷光碟相機的同時,加強了與消費者的聯繫,鞏固了消費者對柯達的忠誠。

 

競爭:不惜代價

   富士一直是柯達的最強勁的對手。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前夕,正當柯達公司與奧委籌備人員為贊助費討價還價時,富士主動出擊,積極申請參加贊助,甚至把贊助費由400萬美元提高到700萬美元,使得奧運會上,富士大出風頭,銷量激增,給柯達以重創。
  面臨競爭,洛杉磯奧運會受挫後,柯達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入對方的虎穴一搏。1984年8月,柯達企劃主管西格先生飛赴東京,研究如何在這塊"拍照樂士"與富士爭霸。1984年,柯達花了5億美元在東京建立了一個總部,在名古屋附近建立了一個研究和發展實驗室,並將其在日本的雇員從12人擴大到4500人。結果6年間柯達在日本的銷售額擴大了6倍,1990年銷售額達13億美元。與此同時,富士在日本國內的銷售額開始下降,以致富士公司不得不將其在國外的一部分最精幹人員撤回東京,以抵擋柯達的襲擊。柯達在日本的成功完全靠了打破美國式的經銷觀念和經銷模式,讓柯達在日本成為與富士一樣的"日本公司",而不是一家在日本的外國公司。

  柯達的另一成功之道是向對手學習。在柯達公司製造部總經理威廉• F•福布爾辦公室里,掛著一楨白雪皚皚的雄偉莊嚴的富土山大幅照片。福布爾說:"它不斷提醒我要註意競爭。"在柯達公司的實驗室里,研究人員有條不紊地對富士膠卷進行分析。一位研究員說:"這叫做'照搬術',富士公司怎麼改進,我們就如法泡製。"多年來,富士公司銷售的膠卷色彩鮮艷,柯達公司的研究人員當初認為它的色彩失真,但他們很快發現顧客喜歡富士膠卷,於是柯達推出"VR-G"系列膠卷,其色彩與富士膠卷同樣鮮艷。

  另外,廣告宣傳也是柯達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柯達花費10O萬美元特地購置了一艘飛艇,裝飾上醒目的柯達標誌,在日本城市上空整整飛行了3年,還特別挑釁似地在東京富士總部的上空來回盤旋,致使日本輿論界紛紛指責富士丟了日本人的臉。為輓回影響,富士不得不付出2倍於柯達的代價,專門從歐洲調回富士的飛艇,在東京上空作了兩個月的飛行。

未來:迎接挑戰

  瞬息萬變的市場和飛速發展的科技使每個企業都面臨著挑戰,柯達也不例外。首先是來自市場領域的激烈的價格競爭。另一個挑戰來自數字成像技術對傳統成像技術造成的衝擊。

        如何在不影響現有傳統技術的豐厚利潤的同時,積極成為新技術的推動者和帶頭人,以及如何適應全新的技術產品,樹立全新的品牌形象,都是柯達所需急待解決的問題。柯達能否在這一百多年中串起的無數個光輝的時刻之後,再添上精彩的一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