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太效應
新約全書中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里。請看,你的原銀在這裡。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交給那兩千和五千的。他們有生產的就會更多, 那沒生產的話就會拿走。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擴展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結果,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產生了學術權威。”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現象。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即社會中尤其是經濟領域內廣泛存在的一個現象: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或者說,贏家通吃。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馬太效應”來描述這種社會心理現象。默頓,最早用這句話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效應——“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於那些還沒有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這便是“馬太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 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消極作用是:名人與未出名者乾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上級表揚,記者採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結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態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頭;而後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其積極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成果;其二,“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鬥,而這種奮鬥又必須有明顯超越名人過去的成果才能獲得嚮往的榮譽。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以經濟領域為例,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

  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常常會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落後地區的人才會流向發達地區,落後地區的資源會廉價流向發達地區,落後地區的制度又通常不如發達地區合理,於是迴圈往複,地區差異會越來越大。   

而社會貧富差距,也會產生“馬太效應”。在股市樓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於是,不加以調節,普通大眾的金錢,就會通過這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另外,由於富者通常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而窮者則會由於經濟原因,比富者更乏發展機遇,這也會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馬太效應”。

  對政府而言,如何在經濟發展中避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馬太效應,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課題。

可以聯想→股市馬太效應&品牌馬太效應

參考資料
MBA智庫
IT人士必知的定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net 的頭像
    Janet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Ja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